生活方式科学

生活·命运
生活家居
生活·成长
生活与教育
生活·习惯
生活与情感
生活·伴侣
生活与代际
生活·梦寻
生活与财富
生活·生计
生活与生机
生活·艺术
生活与视野
生活·高度
生活与逻辑
生活·心活
生活与修炼
生活·学力
生命与活力
生活·方向
生活与境界
生活·社会
生活- 升华

 

 


当前位置生活方式 

 

 

 

 

童 趣 无 限

众 星 捧 月

阳 光 雨 露

 

 

少 年 有 愁

关 注 "负 重"

沉 思 与 忠 告

 

 

"金 字 塔" 下

分 率 "黑 洞"

有 价 与 无 价

 

 

青 春 之 舞

七 彩 灯 下

“圆 舞 曲”

 

 

"心 结"千 千

爱 恨 交 加

审 时 度 势

 

 

丛 林 "羔 羊"

伤 痕 实 录

力 量 追 寻

 

 

急 切 话 题

找 不 着"北"

“救 救 孩 子”

 

> 成长 -守望

 

 从家庭走进学校,再由学校走向社会 ,这是每一个青少年儿童都要经历的人生旅程。

 然而在这个重要时段,很可能由于我们的轻视、无知、冷漠、自负而使众多的事情变得非常难堪

 ——科学的生活理念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青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一大重要基石。

 

          

          特别关注:当代青少年儿童学业情感问题解读
        (中国长安版/余仲宇 徐奋 连启正 责编李多欧日胜)

 

“成 长”与“守 望”

——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孩子们的身心安康该由谁来保护?

笔者在教育系统工作时间有点长,青少年学业与身心健康问题接触的也比较多,对于相关的事情自然是感慨甚多。
近年我们注意到,生命健康素养提升计划公益项目已经在一些地市先后启动。然而,真正要读懂当代青少年成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切实守护他们的身心安康,还有许多事务需要深入调研,大量工作等待进一步展开。 众所周知,他们的青春或生活才刚刚开始,层出不穷的惨案或闹剧同时刺痛了千千万万家长们的神经——太过触目惊心了,甚至让许多人不敢相信!
例如,从《3名花季少女相约…》,到《张家界4个青年…》,从《天津“七连跳”》到《美国得州校园枪击大案》…
层出不穷的事件的发生,无疑有其各种各样的前因后果,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其中,不少人几乎一出生就* 在起跑线上了……
一些家长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该拿什么来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安康?”
就此,近来高层政治家所倡导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无疑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换言之,有关方面应当引起重视,除了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做一些背景与对策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其实,在青少年伤害与自弃类事件的背后,父母以及师长们的心理压力同样非常的大。由此,社会各界都应该有所行动,一起加以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这不仅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也是确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必然要求。

(一) “心”的呼唤
现代生活方式病问题,我们先后在《青少年教育问题反思》、《青少年儿童学业情感问题解读》、《生命红绿灯》几本书中谈了一部分,现在就青少年生活方式问题再做一些相关的探讨。
众所周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前依然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 随着教育观念、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青少年儿童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与社会利益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比如,面对应试教育,虽然一部分家长表示不对分数斤斤计较,孩子各方面过得去,不出意外就行了,有的甚或只对孩子说一句:“学习是你的责任,要为自己负责!”但毋庸讳言,近年来青少年儿童与家人交流不易,沟通困难,以及出走之类问题的此起彼伏(局部甚或呈现出上升趋势),令许多人日渐感到担忧。如何利用好教育与社会规范等各种力量来控制或化解低龄人群的自闭与出走类问题,业已严峻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少年儿童因学习问题离家出走的历史,可以说已经有些年头了。由于社会或教育偏重分数,缺少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在校学习如“马拉松”,不仅课业负担重,加上周末往往也得继续补课,身心不堪重负。与此同时,近年网络游戏以及视频类影像受到许多人的青睐,青少年上网、玩手机现象也愈发普遍。可以说,在狭隘、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与生活环境之中,年轻人面临着多种多样的身心困扰。而面对负重而有些叛逆的孩子,家长们的心理压力也非常的大,不管教似乎说不过去,要是力度加大了又怕孩子承受不了。久而久之,问题渐渐变得积重难返,不可收拾。

2012年,河南就曾发生过一起14岁女孩被拐事件,其起因似乎只是“跟家里人发生了口角,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而待再次找到她的时候,人看上去“已经变成了一个‘疯子’” ...
类似的新闻,可以说是层见叠出。其中,一些孩子几乎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了,面对填鸭、捆绑式的应试教育,其感受应该是不难想像的。而一旦出走受到伤害, 家长们基本都是痛心疾首, 甚或与孩子们一样,无助地痛恨自己!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家人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尽可能多做一些交流、沟通。试想,10岁左右的年纪,学业上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了,家人如果不理解,或没时间交流,因为考试不理想就挖苦、大骂,那么孩子内心所受到的伤害也许只有天知道了!
案例与史实:
一个12岁小学生离家出走遭收留人性侵, 案发之后出现重度抑郁(检察机关为此启动综合救助程序);
一名14岁少女,负气离家被一老汉拐走6年生下3个娃, 人被解救时已是失魂落魄、遍体鳞伤(2021 王彪律师讲堂)
……
面对喜怒无常、变幻不定的孩子,有家长坦言:自己像是一个“赌徒”, 宽严都不是,非常无奈,也非常头痛!
就此,社会上至少有着这样四、五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现今大家都把考分看的特别重要,学校老师几乎天天都会整一大堆的作业,也经常有一些孩子因为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扇巴掌的。“自己虽然学历不低,但连教一二年级的孩子都有些吃力。”他们对形形式式的教育问题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第二种观点:当下做老师真的太难了,在学校老师只是传授文化知识,而父母才是孩子生活上的老师:“只有不负责任的家长,才会教育出品德不良的孩子!”
第三种观点:手机和游戏,让许多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家长们很难有所作为。方法可能不当,但一些孩子会选择出走或自残来威胁家人,家人也许还是顺其自然吧!
第四种观点:能不能多一些正能量?不要把“负面”的东西大肆的进行报道——不但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让更多的青少年效仿…...
第五种观点:虽然解决青少年儿童生活问题是一个大难题,可不重视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背景方面的问题,孩子们即使考上重点院校,其身心依然不容乐观啊,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罢了 !
……

(二) 社会警示
风平浪静的生活,想想也是美好的。但要是大家的思想意识长时间处于麻木状态,即使那些美丽动人的校园,同样会是“危机四伏”。
——1989年12月28日,某县城关小学晨会,教学楼上千名学生争先恐后奔赴操场之时,一起惨烈的踩踏事故降临了(据报道直接致死28人);
——2009年12月7日,H省民办中学下晚自习的时侯,教学楼楼梯间也在瞬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踩踏事故(死伤学生8+26人);
——2021年3月2日,地处南美玻利维亚的一所高校四楼护栏不堪拥挤而突然断裂,直接导致在场的7名大学生坠楼身亡!

 “青少年儿童与健康成长”,可谓是一个永恒而严肃的话题。因为除了世间不良生活方式的大量存在,形形色色的事与人也在不断的吞噬着人类的花朵和未来!
这里应该指出,即使不说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各种事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且呈现出一些上升的迹象。事实上,成长与安康问题,不仅仅是一些日常的病痛或楼道踩踏之类的,另外还有食物中毒、溺水事件、马路杀手、校园霸凌、家庭暴力以及心理的彻底崩溃……
不妨以亚洲一些地方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每年非正常死亡的中小学生就数以万计。其中一组数据显示:踩踏事故占1.8%,中毒占2.7%,交通事故占19.6%,斗殴占10.7%,校园伤害占14.3%,溺水占31%,自杀占5.36%,自然灾害占9.8%,其他意外事故占3.6%。
一些相关事件的报道,无疑会牵动大家的心,而呵护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给予高度的关注,用心聆听,伸出援手,并建立起全面、科学的体制、机制。

众所周知,孩子们能够开开心心上学,晚上或周末,大家在一起轻轻松松地聊些家常或未来生活的愿景,这无论古今中外,都不算过分吧。可不难发现,现实生活并非如此这般的安详、轻松。
就此,社会各方需要牢固树立"孩子们的安康无小事"意识, 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积极消除潜在的问题隐患。比如校园霸凌以及校外暴力类案件——篇幅关系不一一列举(赘述)了。对于已经遭遇暴力、欺凌的孩子,除了给予足够的关注,积极排解问题,还应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此同时,对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现象,既不宜盲目渲染,也不可视若无睹,甚或搞一“z”了之。
这里应该指出,如何尽力保护每一个青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当前依旧有着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留心观察,并尽早进行排解!

前些时候,据湖南株洲一位市民透露:自己回小区,听到一阵哭声从不远处传来,起初以为是谁摔倒了,可走近一看,才知道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而且是一个12岁的孩子…
申城一个17岁的男孩,母亲开车从校园接上他行进在一处高架桥上时,两人围绕校里一些琐事发生争吵。据报道,男孩趁着车速减缓…妈妈追出去想抓都来不及!

本是蓄势待发生活新起点的开学季,通常也是不少孩子需要面对的“一道坎”。除了教育部门的深化改革,家人也应该提前做好相关规划 ,否则可能难以收场。
案情醒示——
2020年的一个春天,河南初三学生迎来正式开学的日子,豫北濮阳一个生活小区里,一名初三男生却出事了...…
2021年春节期间,长三角另一个年仅11岁的女孩则留下了让人回味无穷的一句话:“妈妈,别再因为这件事骂我了!”
——有知情者表示,是因为即将开学,寒假作业却还没做完。妈妈在催促之时免不了有些上火,便和孩子吵了起来。可没想到的是,吵着吵着…
2022年2月,有关“3名初中女生手牵手…”的一则新闻一面世,很快就在当地微信群、生活圈“炸开了锅”。围观争论的除了老师和家长,还有许多社会人士!
2023年4月,发生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的“四人集体**事件”,更是让无数人心酸不已,同时也引发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诚然,在新千年里,应该说千千万万的孩子有着一种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他们的脸上也时不时的会流露出一丝甜美的笑容。再则,面对突发事件,父母、师长、亲友们以及消防、公安、医疗、政府机构等相关部门也大都积极展开行动,实施必要的救援。可与此同时,人们也是真心不希望看到一些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事故。事实上,一些孩子走极端,或为何会做出极端反应,其原因无疑有些复杂(相关分析稍后展开)。而面对各种极端现象的频频发生,在许多做父母或学校老师者的心头由此会翻腾着一件揪心之事,那就是: 孩子, 我们该拿什么来保护你们?!

在此顺提,作为父母或老师,相对容易做到的事情是,尽可能帮助孩子分析潜在的问题,并留一些缓冲的时间,给一些释放压力的机会。要让孩子明白:无论怎样,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老师嘛也大体差不多。如果进一步的话,可以设法找出孩子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和潜在的立足点,包括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并相信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会被社会或他人所接受的。

(三)现实之"痛"  

人生在世,可以说都不愿意被负面情绪给包围的。但可惜的是,几乎每年都会传来一条条让人沉痛而又显得无力、挥之不去的负面消息。无须讳言,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分数圈绊以及侥幸心理的影响,得过且过,社会警示不够。事实上,我们不愿看到的沉痛事件是不会因为大家心头的那种美好愿望而自然消失的,所以有必要再做些相关性例举,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北京一个11岁女孩在开学前一天出事,母亲泣不成声,几次昏厥过去…(2010.9 京华时报)
就此,海淀警方在微博中也表示:花蕾般的生命终止在一瞬间,很让人痛心…希望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福建福州:一名初中生在开学前一天T楼,母亲抱着孩子痛哭不止(2019.9人民号);
——中秋节,杭州一名13岁男孩从14楼*下!母亲哭到泪干,邻居们也纷纷摇头叹息(2019.9钱江晚报);
——开学前的一天,四川巴中15岁男孩坠楼身亡,引发对恐学症的思考(2020.9腾讯新闻)
——痛心!广西河池一名小学生高楼坠下,母亲跪地嚎啕痛哭(2020.10百度) !

——痛心!开学没几天, 多名学生****!写给家人的…让人泪... (2020.522搜狐知元公众号) :
防疫形势好转,学校开学复课,而就在本该与同学互诉思念的开学第一天却发生了多起意外事件!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名初三女生从教学楼…
4月13日,河南濮阳,一名初三男生从小区12楼…
同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也在开学第一天…
——山东泰安一对双胞胎六层坠落,母亲崩溃痛哭,现场让人揪心..( 2021.2 搜狐)
——湖南:一名12岁的孩子从高楼坠下,家长抱头痛哭,悲痛至极,(2021.3百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坠楼后倒地已没有了动静,家属在场崩溃... (2022.11网易)

顺提,据韩媒2021年3月22日报道,数据显示,韩国上年青少年自*数量创下了十年之最——共有147名中小学生…( *韩国去年147名小学和初高中生自 * , 自 * 率创10年来最高纪录... 21-03-22 百度-界面新闻. 篇幅关系,欧美等地的校园枪击案等,拟另行讨论,这里就暂不做赘述了。)

生命之花才刚刚开始绽放,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想一想,是多么地让人感伤、心痛!
我们从案例中不难看到,孩子无疑是可怜的,而父母亲人们随之而来的则是心头永久的痛…
新闻报道,通常提到母亲的比较多一些,而孩子的父亲以及祖辈呢,他们听闻噩耗后同样会心痛不已,有的冲到现场后,跪在孩子身边“不停地磕头”…

众多事件的相继发生,让人痛心疾首, 也让人唏嘘不已。花一样的年纪,却有这么多的孩子…
其实,不少孩子的身心早已出现了问题,只是被父母以及老师等给忽略了,甚或还有人在有意无意地加重着孩子们的心理压力。
这里试想一下,当事人用极端的方式离别人世,他们做出决定时,内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种纠结,一种煎熬!
而他们所留下的,除了亲人们现场的崩溃痛哭,更有无尽的伤悲与绵绵不断的眼泪。
有学校老师表示:“张家界4青年…”、“天津七连…”,更不知刺痛了多少家长们的心!事实上,就连一些目击者在回忆之时也常常会眼圈发红。

一个个孩子,青春才刚刚开始,还有着大好的年华,他们中不少人对人世还是有些留恋的,有的同情家人,有的放心不下爷爷奶奶,有的对曾经有过冲突的一些人也选择原谅,等等。应该说,孩子们是比较可爱的,而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未免要经历这样、那样的委屈、痛苦和烦恼。悲剧的屡屡发生,需要我们反思,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绝对不容忽视。
身心安康无小事——不仅关系着当事人的健康成长,也牵动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同时维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由此, 有关方面也曾多次呼吁有更多的人关心孩子们的心灵安全,让千千万万的花朵能够在和煦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可以说,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性课题,需要我们提升思想意识,强化主动预防,切实加强各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诚然,从孩子们的角度而言,现实问题少不了,例如时下课业方面确实有些不易,但可以学会表达,甚或再与命运做一些抗争,包括提出必要的抗议,但千万不要选择走极端。因为从传统与亲情的角度而言,家人培养一个孩子也非常的不易。家庭破碎,父母亲人“跪地嚎哭”之痛,应该也不难想像的,是不是?

(四)生活之“困”

前些时候,有位小伙子高校毕业后,没有直接找工作,就留在家里,一边依靠父母过日子,一边考研究生、公务员,先后考了5年。后来,据说在接近而立之年时一鸣惊人——考上了市级单位,父母还在市区帮他买了房,又找了个工作不错的女友,生活如同春风吹拂大地,展现在面前的竟然是一派风和日丽、春色满园之景象。
在一些媒体上,也有做长辈者这样表示:对于孩子,只要他(或她)健康、快乐就行!现实生活中,如此的生活事例自然能够见到。然而,这样的家长可能并不多见,因为至少还得考虑孩子生活与快乐的可持续性问题。可以说,生活之“乐”,是相对短暂的,甚或在某种境遇下,给人有点儿稀缺的感觉;而生活之“困”,或者说生活中的问题或矛盾现象则是比较常见的(不必感到惊异,伟人、哲学家们就提出过“矛盾普遍性”这一生活现实)。
事实上,即使不说孩子们可能要面对的外部环境,以及人际间的一些粗暴行为,单就学业而言,能说得上“轻松度过十年、二十年校园生活”的人不是很多。也许有人觉得课业上的困难生只是一小部分,实际情况是不容我们这样乐观的——面对形形色色的课业负担,感到不适者至少超过三分之一。即使在学习氛围相对自由,以及成绩相对优异的孩子之中,其比例也不怎么低。前些时候,就有教育工作者提到过北美一所中等规模的高校,“四位学生相继自…一个月时间98位学生拨通急救热线”!与此同时,这位老师还就留学生中的抑郁症问题指出: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以及日常的课业压力等,不少留学生常常会感到焦虑和压抑,也有一些人因此走上了…
上面曾提到过“学会表达”和“一些抗争”等,可事实上,那是为“顾全大局”所言。说句实话,即使如笔者本人,近年表达能力不算太差吧,头上也已经是白发成片,但与有关方面交流依然是“困难多多”(相关经历或遭遇,包括一些问题症结以后有机会时再聊)。由此,青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实际境况应该是不难想像的,虽然年轻人社会阅历不多,言语表达通常缺乏逻辑,但他们至少需要周围人的关心、理解,需要一些心理压力的缓释。
不必讳言,一些孩子,要是学业成绩全班倒数,甚或每每听课、考试陷入无奈的困境之中,即使他们觉着自己早些年“努力不够”了,也很少有人能够顺利扭转其被动局面。面对“自卑”甚或“歧视”现象,曾有学者提出过“远离痛苦来源”之类的建议。想法应该说不错,只是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年龄小一点的,除了面临接送或换房之困,实际效果同样不难想像(部分甚或还有家庭与亲情方面的问题)。年龄大一些的,自主性比较强了,可无力、无奈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问题或压力的化解不怎么乐观。
例如,据来自英国《镜报》的消息披露:英国剑桥大学一年时间里也相继有六名学生自*身…
在美国高校,有材料显示,自*也是学生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耶鲁,约45%的东方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参见23.3.27 网易-留学咖啡馆)。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名校生接二连三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师长们的反应却是:孩子不是好好的吗,怎么就
性格内向,交流又少,问题通常不易发现。如2020年,安徽一个初中女生,开学的第一天在母亲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学校,并且多次与舍友进出宿舍,帮助同学搬运行李等。而后,竟然在两名同学的目睹之下…
再如2021年,一位有关人士曾经吐露:小区里走着走着,突然看到有一个邻居躺在地上,起初以为只是身体不适或闹着玩,后来才知道是已经上中学的一个孩子…...
惨案回访:海外一所工学院,有人在宿舍楼开枪打死、打伤多人。不久,不远的教学楼内再次响起密集的枪声,凶手在打死30人、打伤10多人后自尽。而警方有消息透露,因当事人未曾有过犯罪记录, 所以其购枪的过程非常顺利。

思想与心理问题不易察觉,身边人未及防备,孩子性格内向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育与监护人员的责任通常而言也是难以排除的。

虽然,不少老师工作中就时不时的提醒学生;如果有困难或害怕、担心的事情出现,应该说出来,老师可以帮助分析分析……但就学校而言,多数家长以及社会所关注的是孩子的专业与考分认可度,因而面对一些“丑闻”或潜在的问题,学校方面为招生和校园的日常秩序考虑,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学生的身心问题由此而成为一大“盲区”,一个“死角”。诚然,也有学校老师心系孩子们的安危,平时诲人不倦,关键时刻甚或直接卧底“约S群”展开相关的调查、劝导工作。

“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 轻重都不是!”
“如今做家长也太难了,现在的孩子,打不得,也骂不得…”
 前面多次提到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尤其对于父母离异,单亲、漂居家庭以及重组家庭的孩子,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可同时也是非常的困难。
家人究竟该怎样直面孩子,近年有几位专家先后提出:作为父母或学校老师,要做孩子的朋友,多陪伴孩子,多做交流,尤其要关注一些易走极端孩子的行为变化,包括一些语言暗示。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家长们首先应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样的提议应该说比较专业,如在孩子成绩下降,无心进食,突然与人疏远,以及一些危险行为出现之时,要特别留一点心,做好必要的开导、化解工作等。

可现实生活中,要是孩子升学无望,考试只得了五六十分甚或二三十分、个位数,甚或做出危险或反常行动之时,怎么办呢?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反响是羞愧,是愤怒!
事实上,孩子们有问题与压力,大家似乎有些习以为常了。而关键是背后的父母家人,除了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自己摸索的,很多家庭成员的生活压力也都不小——有的长年漂泊在异乡,有的虽然有固定的居所,但每天下班后,还得回家做饭、洗衣、辅导等等。诚然,要是有祖辈帮衬的相对还好,反之呢,大多不难想象。而有的家庭,可能同时还要面对身心业已出现问题的长辈…一些当事人的身心同样存在着问题,由此遇着一些事情也会被刺痛,甚或被引爆。
由此,对于性格比较外向,或者一些容易着急上火的孩子来说,不仅说教、指责无效,动辄争吵也可谓是家常便饭了!
2021年,有一个中学生出事后,年轻的母亲是抱头痛哭。据周边人士透露:孩子生前曾遭受过比较严厉的批评…
另有一位知情者不久前也吐露,曾有个年仅12岁的孩子,母亲只骂了他两句,他竟然用美工刀……
眼下,物质条件大多不错了,可想把孩子们培养好,真的有点儿艰难。其原因之一,就是不少家庭的父母或长辈,他们自己的身心也有些不堪“触碰”!

诚然,面对一个个年轻生命内心里的煎熬与挣扎,我们已经看到,除了教育机构,一些相关部门也开始有所行动。 如有学者提出:为避免悲剧再现,要允许孩子们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想法,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世间的情爱与尊重。
一些地方相关部门也先后开设心理服务科室、服务热线,并给一部分孩子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和生活上的帮助。 有的同时提出建议:“交一位好朋友”。不错,就长年在外的青少年学生(包括飘洋过海的留学生等)而言,正常的友情是应对困境以及抑郁的一种良药。
与此同时,一些政府部门还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支持力度。并计划在各市成立心理健康中心,扩大心理咨询服务网点,并向青少年提供紧急心理支持和初期治疗费用等综合性支持。

应该说,在青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周边有一个或几个关心、理解他们的人的存在,让他们可以找寻到一些支持和帮助,就可以降低当事人内在的心理压力,进而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如2023年4月,浙江宁波的一位环卫大姐,一个看似平凡的举动,却救下了一个家庭, 由此也托住了更多家庭、更多生命安康与幸福的底线。许多人获悉后纷纷为这位大姐点赞!

就青少年心理困顿、抑郁问题,通常而言,心理健康机构以及部分社会工作者,包括学校辅导员等是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的。例如,心理素质或专业修养相对好一些的咨询人员会提供一些相对积极的心理暗示。有的在交谈中会有这样的一些类似的表述::
——人生之路非常长,有的时候可能会面临看似“山穷水尽”之境地,而实际上并非如此,“退却”、“逃避”无疑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人不能放弃生活中尚存的一线希望,因为我们如果多一些思考与努力,通常还是能够找出一条可以走下去直至走通的道路来的…...

可实际情况,同样有些不容乐观。如RFF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就连一批名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水平也几乎都在“及格线”以下。还有审查人员甚至直接吐露:一些地方的心理支持类工作是“无效且不可持续”的,一部分人也由此先后因为各种心理疾病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其中,有的当事人生前曾因好友或同学出现问题向老师或医生倾诉过,有的学生有过被强制退学的经历,即使当事人以及家人考虑到学业与身心健康所需多次申请返校也被一拒了之。有数据显示,一些世界名校平均每年也至少有两位学生痛失生命!

(五)纷繁之“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们如何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决定着亿万生命的未来,也关乎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安康与幸福!
近年相关问题的不断显现,在一些地方甚或开始进入暴发期,不仅让人痛心,也无疑促人深思。
而且,更让人忧心的问题还在于,思维的简单化,行动的极端化,也同时在一些群体中呈现出不断增强之势!
孩子们,其中也包括一部分成绩出众的优等生、高才生,他们为什么会走向自负、自虐、自弃?一些小事件,为什么最后会造成让人崩溃、难以收场的闹剧、悲剧?很多人似乎一直想不明白。
与此同时,面对触目惊心事件的突发、频发,社会上似乎各种说法都有。甚至还有相关的调查分析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孩子们困倦与伤痛的背后并没有共同的原因... 一边痛心或尴尬的问题频现,一边即便是身边亲近的人,一些专家学者也常常感到想不到,想不通, 不应该吧!

直面青少年的压力问题,自我伤害以及自我毁灭性行为,无疑需要危机干预,也更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成因或背景分析。
换言之,我们在同情与惋惜的同时,需要考察分析一些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以及应该吸取的一些经验教训。
如学生坠楼事件,家庭和学校通常都是伤痛绵绵或者伤痕累累。那么, 其中学校方面得承多大的责任, 父母家人,还有社会方面的责任因素又是如何…
事实上,不难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局面,酿成这样那样的惨剧、悲剧,其背景因素确实非常的多,但关键性的因素也是绝不容忽视的,只有我们大家懂得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与安全观,注重身心安康的教育与管理,并积极地加以必要的防范,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问题隐患,才能使青少年儿童得以健康成长,日后真正成为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也有益之人。

直接原因之一:学业与考试的压力太大

学业负担问题,近来许多人都已经有所了解——
课业重,作业多,平日睡眠时间不足,就连周末假日也都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一天八、九节课,放学了还要考试,考完了才能回家,而回家了还有一大堆作业!”
事实上,即使不说面临升学压力的中小学生,就连已经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也常常流露出缠绕多年的“心魔”:压力太大,经常做噩梦!
由此,许多孩子因为承受不了有形或无形的学业压力,而日渐趋于崩溃状态,甚至连一些年仅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例外!
这其中不仅有高三生,也有初中生,小学生;有亚洲的孩子,也有美洲、澳洲、欧洲的孩子;甚或还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等等。
2019年9月1日,福建F市发生一起“突发事件”,有知情人员后来透露,就是因为学业问题,孩子与家人发生了争执,一时想不开从...

 “孩子早上六、七点钟就要到校,晚上做作业常常要到10点、11点,真的是太辛苦了!”
“可怜的孩子们,课业多,回家做作业也没完没了的,有时一直要做到凌晨一、两点钟……”
这一现象,其实每年的“考季”尤为突出——这个时候常常见闻孩子们因承受不了压力而选择走极端。而近年,类似的“开学季”现象也有所抬头,尤其是在开学前的一天。
一些地方几乎每年都有孩子走极端,或者说“寻短见”的。就此,有大量的材料表明,他们基本都是属于“课业考试压力大惹下的祸”。
“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大多没有放松的时间,**可怜!”应该说,不少人如今业已注意到了一些严峻的生活现实。
前些时候,一项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杀)问题的调研结果就显示:超过90%的自绝行为,与考试压力、学业焦虑有关!
另外,如《青少年自杀行为低龄化问题研究》(贵州大学学报-2006社会科学版) ,也明确提到了学习压力这个问题。

对于“学业压力”及“恐学症”问题,在常人的眼里,基本都是那些基础偏差的孩子,而对于平时表现较好,成绩被肯定的一部分孩子也承受不了学业压力的现实,往往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事实上,考试不错的孩子,并不意味着没有承受到压力,那些从小成绩优异的孩子,自尊意识往往非常强,而“压力”的一部分就来自于这样的“优势”与“自尊”。如果出现问题,舒缓不及时,或无法及时排解,不愿看到的状况是同样会出现的。
比如,学校的“快班”或“重点班”,通常教学进度快,作业难度大,即使一些“尖子生”的学习压力也不小。要是成绩出现波动,或排名比较靠后,他们同样会有“烦”、“郁闷”之类的情感反应。
案例:有个孩子,初中成绩特别优秀,高中也进入了重点班。就此,老师和家人的预期自然也不难想像,所以升学之后同样面临着新环境的适应问题。与此同时,当事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内心的压力被大人们所忽视,结果冲突、惨烈之事就似乎出人意料的发生了!

而升学考试问题,更是一言难尽。现行的教学选拔模式,或者说应试教育机制之下,即使一些“天之骄子”也难以摆脱层层加码的“压力”之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也好,学业或工作也罢,张弛是应该有度的,可惜“分”、“率”之争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是“冰冻三尺”,想要变革,甚或“喘息”一下也不容易。学科内容问题暂且不说,仅就考试方式而言,就够让人困乏的了。如有位经历过艺考的家长吐露:当时孩子和自己一起,几乎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赶场子。并表示绝不会忘记那些天昏地暗般的赶考日子的。而那些让孩子报考10多所学校者,其辛苦和劳累更让人有些无法想像......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业问题日积月累,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便是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就此应该说,教育部门这些年推行的“减负行动”,是一种有的放矢、回归常态之举。

直接原因之二:父母与家庭背景关系

有一些学校老师曾经表示: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其根源在于父母。此话显然有点偏执,但要想孩子健康成长,避免或减少成长过程中不愉快事件的发生,父母家长朋友们也确实需要多尽些心,包括做一些必要的反思。
众所周知,家庭是人成长的一个起点,也是孩子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人格的形成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不难看到,古今中外,站在孩子们背后的是习性与修养层次不一的父母或一些家人。前不久,有位在大都市工作年薪五十多万的年轻父亲已经辞职回到了家乡,据说其原因是便于在家辅导孩子的学习,并在培养孩子学习与生活的习惯上发挥一些应有的作用。

其实易知,一个人兴趣的培养,学习与生活从被动服从,到自觉、自律意识与习惯的形成,仅靠学校老师是远远不够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家人要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管教方式不当,或太过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难想像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的长辈觉得孩子三四岁还小、六七岁还早,甚至连上小学一二年级了都不怎么留意,而等到了十多岁的时候可有些就迟了。实事求是的说,笔者虽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但因早年生活背景有些特殊,对孩子的关注与陪伴不够,这方面也是有过教训的。

其实,从家庭构成与家庭成员关系方面来看,近年各地的情况都有些不容乐观。一部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成绩下滑或基础较差,与家庭关系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的模式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曾有学者把父母或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放任自流型”、“启发引导型”、“家长专制型”、“溺爱娇纵型”,等等。如果说,“赢在‘起跑线’”有其一些现实意义,那么除了健康的体质(或基因),兴趣的导引与良好习惯的培养,便是人生的一大“基石”,真正的“起跑线”。要不,日后的尴尬与困苦通常是免不了的。
案例:长三角(H市)有个11岁的孩子,家长在催促其完成作业时,双方产生了不快。家长后来怒不可遏地砸了孩子的手机,而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家暴”,承受不了,继而草率地选择……给家人留下了永远的哀伤!

平时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思、所为,可以说是家长们的一大职守。可年轻人第一次当父母,原本就不容易,要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上有着某种缺失,出现一些变故或硬伤,情况就不难想像了。例如,近年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在外,平时只能随爷爷奶奶生活,而祖辈大多对孩子的学习帮不上忙,只能任其自然,一、两年之后,局面就会变得比较尴尬…
父母或家庭的作用,在青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举个例子,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靠学校老师,但学习习惯的培养,仅靠学校老师无疑是不够的。
与此同时,健全的家庭与家庭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关系破碎或争吵不断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明显不利的。
孩子是需要和父母一起成长的。近一时期,家庭结构、家庭关系逐渐变得松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爱情生活是美好“的,但“经营不好,就会是一地鸡毛”。“民工潮”的翻滚,以及“离婚率”的攀升,大批单亲、重组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孩子在分崩离析的家庭中,其境况是可想而知的。另外顺提,有的家庭,如果祖辈等亲人需要关顾、照护,一些情况大体也是不难想像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些言行与情绪确实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感取向。再则,由于学识或阅历方面的一些原因,不少孩子除了通常的课业负担,往往还要背负着来自于父母“进重点”、“上名牌“,甚或“拿第一”、“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的另类压力,孩子们由此精神高度紧张,甚或一刻也轻松不起来,真的太不容易了! 给孩子加一点压力或经受一些挫折(逆商)教育,基本是可取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长处或不足,家长不宜频频把“**也不如**人”之类的话语压向孩子。
就有这样一则让人痛惜也有点儿无语的案例:“我没有考好,我是个差生,我辜负了爸妈的期望,我……”
这是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在无形的压力渐渐内化之后所留下的遗言。家人自然由此陷入了另一种无边的痛苦之中!
事实上,压力是把“双刃剑”。前些年,有一项“五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发现,“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被一批中学生列入“压力最大的三个原因”之一,虽然父母们也有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与考量。

“一切发生得太快了!”
“没给我们留一些再做点努力和相互理解的时间…”
诚然,多数父母,出事后会开始做些反思:这些年我们做错了什么?是不是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等等。
从基本伦理的角度而言,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扶持孩子;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看,还要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赞许和鼓励……
不过,在波澜壮阔的生活大潮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容易。两代或三代人,无论是谁,总体而言,争取每天努力一点,进步一点,都是可取的。
前些时候,见到过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老师比较客观的一句评语,不妨转录如下(大意):
世上没有哪个父母能做到不犯错误,也没有哪个父母能为孩子抵挡住所有的挫折和困难,家长比较容易做的,是尽可能与他们树立良好的关系,给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必要的帮助 。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家长在某个关键时刻觉得不能再给孩子增加压力了,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让步”。如有的父母选择“以退为进”,主动让就读“尖子班”的孩子回到班风不错的普通班,孩子的心绪与学业成绩由此明显有了好转。事实上, “因材施教”,其内涵非常丰富,正如一句名言所表述的那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直接原因之三:学校教育一些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如“鱼”与“渔”...)  

青少年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一些人简单的把“球”踢向父母家人,甚或让家长们背锅,这多少也有点儿“冤”吧——
“其实上中学以后,我们对孩子的生活就不太了解了…”
“本来学习就紧张,上中学后哪里还有时间坐下来交流?!”
不难看到,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是学校搞封闭式管理,就是推行“早七晚十”教学模式。尤其是学校实施“拆扩并”政策之后,一些孩子“摸黑上学”、“半夜上床”是常事儿,两(三)代人互动的内容基本都是催着“吃饭”和“早点休息”。当然,另外还有低龄孩子的家长因为作业或考试成绩方面的问题,和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争执,以及内心里跟着孩子一起煎熬…

应该说,校园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个主要场所,许多学校也先后明确表态:守护学生的校园安全,必须人人参与,要切实加强日常的教育管理,增强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022年3月,广西河池一名小学生站在一栋高楼的天台边缘…危在旦夕之际,老师的一句话可谓是“力挽狂澜”,“功德无量”。然而,学校应试教育及其超强的压力所造成一代又一代人身心“亚健康”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
“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晚上到家继续作业,几乎天天过着极为紧张的生活!”
“从早晨6时开始,一直到晚上,孩子们都被困在教室里日夜不停地'读'、'写'、'背',以及一套一套地做试卷…”
实话实说,前些年既有一些人表示“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同时也有不少人发出感叹:现在一些学校,哪里还是“快乐的校园”啊,简直就是一些“现代炼狱”!
曾有一些孩子,做作业要做到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点多,也有人凌晨三、四点钟起来接着做来不及完成的训练册或五花八门的背诵内容。
无数孩子从小就要为“背”而熬,为“分”而战,满满的日程安排,年复一年的,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窒息感。而考试前情绪易崩溃,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如有省级相关部门情况统计,2010年珠三角S市先后有9名中小学生走上了让人难言的绝路。而在高校,情况也基本差不多,如2022年美国一所大学,一个学期也有5名学生相继离世…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但应试教育依然是热度不减。有分析指出,如东方大地上每年往往有超千万的年轻人参与高考,可按招生计划,通常有约500-600万考生无缘本科(早年高校的录取率更低,有的甚至只有1%左右)。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只有考出高分、高升学率,学校及其老师才会被社会广泛认可,被大家所膜拜。由此,在一些配套性政策的催促(逼)下,教师群体的压力无疑也是巨大的。何况,一些地方学校老师单纯信奉“笨鸟先飞”的哲学,其方式方法也是不断翻新。
就此,教育界前些时候也曾有过类似“剧场效应”之说,即如果一些人无视基本规则,抢先站起来,那么全场几乎所有的人都必须跟着站起来…
由此大家争先恐后的,校园里所呈现的便是处处“加班加点”、“热闹非凡”的一派景象。而这,无疑是造成教师群体受压,进而连同青少年学生集体身心透支,出现恶性循环的原因之一。

不少孩子由于基础问题,学习持久力缺乏,教室里常常打瞌睡,考试时更是答非所问。相当一部分学生由此经常“被罚写、罚站”,以及放学后被“留校”、“罚抄课文”,甚或“被讽刺、责骂”,其中包括极端的“作业做到凌晨二、三点”,“课文与单词背诵三、五十遍”,等等。
而且,与“应试教学”相伴而生,也更为让人难堪、无奈的是一些学校(班级)的“合格率”常常不到一半,甚或只有个位数,由此循环往复,许多师生是能够撑一天算一天!
久而久之,焦虑不安的情绪日渐沉积甚或弥漫起来,有形和无形的,让大家感到生活着并不快乐,甚至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如一些孩子,因为学校布置的作业太难也太多,怎么也完不成,在忧虑再三之后写下*书,作出了另类选择。
2020年“国庆节”后上学的第一天,广西一名女生就因为假期作业没有完成而…(还有报道提到先后受到**和**的批评)
2023年春天,印度安得拉邦更是发生了一起令无数人震惊的事件。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9名学生在看到自己的成绩后选择自*,另有2人也试图…

 “虽然上上下下已经开始在减负,但依然替孩子们感到担忧呀!”相信这是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师内心世界里的真情流露。事实上,就学校教育而言,一些辩证关系有关方面认识不足,甚或出现倒错——简单举例,如“分”与“人”,“教”与“育”,“鱼”与“渔”,等等(填入嘴里“鱼”的多少容易考量,而培养“渔”的技能往往反而被忽视)。压力与焦虑的传递,可谓是一言难尽,校园内外形形色色的事件非常值得大家深思了…

直接原因之四:社会魅影与诱惑(1)

在此应该说,“挤”“扯”着年轻人心魂的,自然远不止上面这些。孩子成长问题的另一面,或者说与“训练所(炼狱)”相反的是,外部世界的诱惑则层见叠出,非常的多。
例如,近一时期的孩子,几乎都摆脱不了“影视与电子产品浸润”的命运。虽然在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些视觉类产品还是有其独特的教化作用的,但也有不少东西,在长期困逼在课本与题海中的孩子看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其实也不难理解,一边是“快节奏”、“高难度”,一边则是“声色并茂”、“莺歌燕舞”,就自我认知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弱而又急切寻求突围的一部分年轻人而言,难免由此迷失方向,尴尬问题不断,甚或误入形形色色的“沼泽”…

“现在手机、电视占据了孩子太多的时间!”
早些年,通常是各色游戏机围着学校和孩子们转。而今,“刷手机视频”已成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各类短视频、直播给占据了。
有分析认为,手游以及短视频平台业已成为最大的网民集聚地。与此同时,打游戏,沉迷于刷视频、看直播的青少年队伍也在渐渐的壮大。

孩子要是沉迷于短视频、玩游戏,老师与家长大都是不会听之任之的,或担心孩子看手机影响学业,或担心孩子玩手机伤害眼睛…矛盾冲突往往随之而生。
然而,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社会上也出现过这样一些振振有词的声音:

“为什么父母和老师都觉得孩子被视频给毁了?!”
“就算没有手机游戏,那些孩子能考上清北吗…”
可现实生活是比较严峻的,并没有多少宽容与平和可言。在此,不妨再顺举几则让人有些无语的警示性案例——
2019年8月20日凌晨, 江苏一名高中生从9楼…原因是这个男生因玩手机被他爸爸训斥了,当事人一气之下...
同年8月31日(开学前一天)晚上,辽宁一初中生也……原因基本差不多——因打游戏与家长闹对立情绪!
2020年7月25日,山西一个15岁的孩子,同样因母亲劝其少玩手机,也是一怒之下,没有认真思考……

“大哥哥、大姐姐在视频里时不时的捉迷藏、玩游戏,我们为什么要整天做作业?!”
 “如果不让我玩,我就跳*给你们看......”
节假日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孩子眼下已经是不计其数,父母进行劝阻,孩子要是心情不好就会以死相逼。而有的家人以为孩子只是说说气话,可没有想到…

“现在孩子不听话了!”“又一个…我们该如何拯救这些孩子? ”对于这些问题,要想在事后给出一个十分有效的标准答案,无疑是有些不现实的。不过,参考答案还是存在的,例如:多留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如户外活动,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等,并从小就考虑帮助孩子建立一些必要的规矩,养成较好的作息习惯。这里可以说,让孩子有所规划,生活有方向感,并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同时,有关方面无疑也要增强切实责任意识,一起守住“红线”与“底线”,共同呵护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直接原因之五:社会魅影与诱惑(2)
其实就外部环境而言,诱惑的东西除了视频、游戏,应该还有不少,有的甚或连两代人都无法抵抗的。如择校问题,想进好学校,可谓是人之常情,但一句“赢在起跑线”,一块“双语校”的牌匾,或一顶“留学生”的帽子,很多人就有些晕乎乎了。“重点学校”或“外国语学校”,有的确实可以直通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有的甚或连招生政策也给予了一定的倾斜。可面对教育的产业化浪潮以及商业化宣传,就连不少教育背景不怎么的乡亲,也纷纷选择走“学区房”、“重点校”、“留洋”一类路线,从高校、高中阶段,逐渐曼延到“小升初”、“幼升小”以及幼儿园。然而试想一下,基础一般甚或课业已经缺漏多多的孩子,进校后能够“顺利融入”与“听天书”的比例各是多少?每年咬着牙,奉上十万、二十万甚或上百万的学费,结果又是怎样?是对孩子的“优质培养”?还是在“人为折腾”?实际结果大都不怎么乐观。
诚然,教育部门在“公平”与“均衡性”问题上有些我行我素,也是一个客观原因。如有几位教育工作者也先后直言: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吧,真为孩子们的成长问题担忧(篇幅关系,另行讨论) 。

众所周知,现今我们的镜头里,“小桥流水”、“春意盎然”,等等,视觉上所呈现的多是生活的柔情与和美的一面。
但现实生活如同茫茫的丛林,就连互联网也是异常的复杂,年轻一代无疑需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
可以说,时下的诱惑非常的多,无论小孩还是家中的大人,都在不断地接受着形形色色的“洗脑”运动。
2022年,有位保姆因沉迷**致两岁幼童被遗忘电梯而后不幸坠楼…而这不仅仅是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的陨落,所造成的更是孩子一家人几十年的痛苦煎熬!

再如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每日选用多份蔬菜、水果、全麦谷物与优质蛋白质,以及少饮酒,不染毒等,都是健康生活所需。可一部分年轻人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繁花世界”中,往往很难把持住自己,因暴饮暴食而紧急送医院、送上手术台的新(见)闻近年常常目不暇接!
前不久,还有几位中年女士抱怨,孩子刚去外地上大学,没想到不仅与大十多岁的校外人员谈起了恋爱,有的在后背莫名地纹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图案,还有的竟然跟随陌生男子上酒店…
与此同时,一些都市青年正开始饱受新型毒品和盗窃问题的困扰。据《纽约邮报》等媒体报道,一些城市业已陷入“天堂”与“地狱”不断变幻的恶性循环之中!..

面对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不少孩子的虚荣心也呈现出渐渐见强之势。随着“花b”、“借b”声音的此起彼伏,难以启齿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手头紧张了,就会去找寻一些人所谓的“径捷”。

2023年2月27日网易新闻:有一年轻女子因手头紧张,居然同意以1800块钱的价码和人开房。可对方如同野兽一样...

 两个月后,媒体曝光的“‘裸贷’5000元,不久就利滚利到‘欠款550万’”,也是“超前消费”滚滚大潮中比较典型的一例 !
也许是因为生活所困,一些男生似乎也不例外。如另一个准备考研的孩子,据说同样因网贷而陷入抑郁,从一家酒店式公寓高层坠楼身亡!

“惊呆了!砍头息高达50%,而借款期限仅1天!”2023年5月,长三角S市警方经过数月侦查终于捣毁了一个用“裸贷”手段进行诈骗的套路贷犯罪团伙!

事实上,一些不法分子从选择目标到实施诈骗,通常有着完整的套路,让受害人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2023年4月,家住绍兴的Z先生拨打报警电话,称自己的女儿因抑郁症离家出走,随时有自杀的可能…
有分析人士前不久指出,随着一些视频、游乐类节目,“清凉的着装风格、大尺度的舞蹈动作,以及‘走擦边’的互动方式…”的不断滋生蔓延,对世人,尤其孩子们的学业、基本的价值观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而针对低俗直播和诱导式游乐消费的“顽疾”,主播或平台设计人员自律固然应该,但在低投入及相关收益的诱惑面前,仅靠自律是很难发挥多少作用的。

直接原因之六:“雨季”时分心结多 

年轻人的生活问题,从东亚几个国家所透射的一些情况来看,除了学业及家庭关系紧张,校园与社会方面的一些背景因素,还有其它不少原因。例如,经济状况与前途问题,精神迷惘与身心健康,异性交往与情感障碍,等等。笼统一点讲,多种心理问题往往先后奔突而至,甚或纠结在一起…

青春期是人生的“花季”,通常也是孩子们的一个“雨季”。所以青春期前后,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需要及时唤醒。及早让他们(尤其女孩子)懂得必要的自我保护,以避免这样那样不幸事情的发生。
应该说,青少年群体生活阅历较浅,心理也没有成熟,面对学业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需要选择时做出价值判断往往会有困难,由此焦虑与抑郁大都免不了。有调查显示,承受着升学考压力的大中学生,其抑郁率高的会超过六成。即使非毕业班的孩子,平时被牵着、压着,到了节假日,作业与补习任务往往依然成堆,自我心理调节的时间很少,压力无法释放,焦虑问题日积月累的,是不难想像的。

诚然,一些生活背景相对优越的父母,早年几乎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孩子的身上,他们常常事事亲力亲为,生怕孩子遭受一点点的伤害或委屈。
然而,生活中还有大量的孩子,是由祖辈帮忙带的,而爷爷奶奶们大都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业生活等,任其“自生自灭”的现象比较普遍。
即使不说数理化类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就是一些语言类学科也不例外。如有家长朋友反映,由于阅读和写作基础欠缺,各种作文常常下不了笔。还有语言环境与词汇的积累问题…
其实,天生不爱学习的人并不多,而当孩子们上课渐渐如同“听天书”,作业尤似“过雪山”的境地下,不开小差似乎已不现实(除非是植物人),而开小差其结果大家或多或少是有些清楚的。由此,一部分孩子的心神常常纠结不断,或者说惶恐不安,寝食不宁。 众所周知,中老年人遇到压力问题通常也需要寻找宣泄的渠道,而孩子们要是父母师长们关注与理解缺失,找不到缓泄渠道——有的反而还要面对多方指责,身心相对而言是容易崩溃的。

在此顺提,根据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等报告披露: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曾表示“生活中感到非常的沮丧”。众所周知,近年新冠疫情也进一步加剧了一些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就包括青少年群体。而有的人选择走极端,或许只需要“一念之间”。如考试失意,健康问题(例如青春痘)让人难堪,等等。
在每年的“考季”到来的时候,以及每学期的开学阶段,都是孩子们心理出问题相对集中的一个时段。
而随着年龄或年级的提升,代际沟通日渐减少。由于受时间或空间条件的制约,一旦发现问题,双方几句下来就会演变成争吵,甚或呈现出不可开交之势!

与此同时,因个体在参加工作之前,对父母家庭在经济上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要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尴尬,那么孩子的心理阴影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有心理学家提醒大家: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孩子们生活中“暴风骤雨” 的时段同样不少,而且他们更容易偏执,容易走极端!
尤其在一些争吵不断或业已破碎的家庭中,孩子们出现心理障碍与躯体问题的概率往往会增大。前些时候,就有媒体提到过一些出事学生的家庭背景问题:
单亲、独居;父母离异以及重组家庭;与祖辈同住;父母文化层次偏低,成绩不佳,学业压力大…

如果说,成人有职场综合症,婚姻生活综合症,以及车驾综合症、社交综合症…那么孩子们的综合症也不少,除了课业综合症和上下学综合症,还有——
考试综合症:从备战到上考场,人像上紧了发条,多处于极度透支的状态之中,要是考试成绩下降甚或在班里倒数,即使父母老师不怎么责备,自个儿也常常是晕乎乎的…
心理自卑综合症:部分孩子学业长期受困,即使如此,但仍然得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课业任务;与此同时,恃强凌弱的现象在校园里同样存在,无论何种欺侮类型,对于受欺者身心健康的伤害都是客观存在的。而面对被欺侮或者说受到伤害和委屈时,有材料显示,20%左右少儿的应对是“谁也不告诉(含无人可诉)”,这个比例在青春期或更大一点的年轻人中就更高了…

虽然校园内外欺凌行为时常发生,但大多是非常隐晦的,老师以及家长也似乎很少见闻。早恋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差不多。
2023年4月,陕西一名职校男生被多名同学频繁殴打不堪忍受而跳楼身亡 !
另有个初中女生,她曾上网查过相关信息,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得了抑郁症,可一直没有与家人、同伴提起相关的问题,只在自己的日记做了一些记载,后来又浑浑噩噩的,给自己的人生做了“倒计时”…

父母或学校老师往往由此被蒙在鼓里,直到出事后查看、见到当事人日记或微信之类的片断信息,才对孩子的生活状况真正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真没有想到孩子们学业与身心状况竟然是这样的,甚或让人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孩子的压力那么大,但又无能为力,不知道怎么办?”
应该说,不少父母有过较深的自责,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儿发现孩子一直处在极度困惑、疲惫的状态,甚或责怪自己对孩子期望太高。
有的还多次坦言:真不想孩子那么的受困、受累,同时也为孩子们中间出现的成长问题有心无力而感到惭愧!

随着教学或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与情感方面的问题却常常被大家忽视了。
事实上,有梦想、有信心,还得有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认识自我、保护自我的能力。而生命教育与心理素养的缺失,对一些问题潜在的后果,许多人在认知上往往是麻木的,滞后的。,
顺提,如孩子们课间的追逐、打闹,大都有些习以为常了,而潜在的危机常常没有几个人在意。前面曾提到过一则案例:
有所学校,一次晚自习下时遇楼道里突然熄灯,有人惊恐地怪叫"鬼来了",大家于是乎拼命的往楼下奔涌,惨痛的踩踏事故随即发生(造成死伤10+27人)!

“有我(或我们)在,让我们一起面对,一起走出来,走下去!”
家长和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和孩子们做些交流,让他们可以从内心里觉得父母和老师是值得信任和信赖的,以便帮助孩子及时化解或减缓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众所周知,如果父母在身边,有父母给托着、导引着,自然是比较可取的。而要是父母家人等帮不上什么忙,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不少孩子还是“留守儿童”,甚或是孤儿、承压者,那么专业性的帮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一些地方,有的学校与卫生服务部门展开合作,为青少年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有的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要求有关部门遵循不同学段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富有特色,注重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可一些机构或部门,虽然专业性有点强,但往往不能做到由点及面,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有的甚或明显有些“心不在焉”!
2021年初春,有位家长就吐露:现今,老师们也把分数看的太重了,我儿子早上五点半去学校。晚上回来差不多九点了…孩子真的可怜啊!
有的孩子进入高校后出了大问题,而据家人披露: 不仅导师显得比较无耻,学校主管部门也同样显现出一副爱理不理的冷漠态度。
与此同时,无数年轻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一些起着“主阵地”作用的职业人士,不是觉得时间紧,顾不上,就是有些不敢管,甚或也有管出格的。
如前些时候,曾有人表示:用“善法”教育小孩迟早会不起作用的,教育他们还得用“野蛮”点方法,比较实用呀…
2002年,由劳声凯、孙云晓主持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课题,曾对多地6000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在校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8%和29.5%的少年儿童最怕“老师批评与体罚”,以及“被人瞧不起”…
诚然,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有一些前提的,如孩子及家长愿意配合,社会价值导向健康可取等,要不然,专业的心理工作往往是起不了多少作用的。

直接原因之七:思想观念的偏差与冲突
生活和谐,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可以说是人人所向往的。然而,生活的现实呢,古往今来,大多有些尴尬。
近日,就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据说假日旅行途中几乎天天吵架、闹别扭,主要的原因嘛,是由于生活阅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存在着分歧。

回归到正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兴趣班的选择,以及高中阶段选读文科还是理科之类方向性问题上,两代人往往也会有不小的分歧。差异小一点的,可能有一方会考虑忍让一下,而要是思想观念反差大的人,就会闹情绪,双方都易憋出一肚子气来…
如在对孩子的教养理念,或具体的管教方式上,无论父母还是老师,既有注重启发引导型的,也不乏溺爱娇纵型和严厉专制型的。其中,要是一方比较有主见,心中的期望值又大,另一方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且不愿轻易妥协,那么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由于生活背景比较单纯,社会阅历相对不足,思想简单,凡事轻重不分,处事只凭主观意识,决策选择比较轻率,这种“想当然”的现象至今比较普遍。
既有人觉得:不管那个行业,行行可以出状元,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就好;
也有很多人为孩子确定的成长之路是:“高分”-“重点校”-“名牌大学”-“高薪福利”。并简单推行“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激励措施——
考试优秀有奖,考不及格得罚,自己拿出本事来…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不少人没有明确的目标,随意性较强。孩子不明事理自然是比较常见的,而一部分成年人似乎也好不了多少,如有的不仅不把孩子视为相对独立的个体,无视他们的正当需求。要是双方期望值都偏高,出现问题时,还会轻易否认对方所做的努力,甚或嘲笑另一方的日常所为。有的考试不理想,一句“为什么人家…”甚或从口中飞奔出“肯定没用心读过书”类几乎把人给憋闷死的话语(反之的情况自然也常见,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或老师同样不好承受)。
案例一:某地期末考试突然中止!其背后的原因让人心惊: 一名中学生不知不觉的溺水……其直接原因大致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上不了“好的学校”。
案例二:另一个初中生,基础也不够扎实,升高中时想“以钱换分数”,家长联系学校时,听信了校方“30分提升到50分”的个例宣传,想自己孩子中考70多分的学科,考个80分、90分还是有希望的。可钱缴了,结果高三时孩子一门课只考了20来分。就此抱怨学校,并要求更换课任教师……而此,一些老师的反馈则是:即使拼了命,也难升高10分呀!

 要是考试接连失利,大多会非常抑郁。然而,面对这一人生“不能承受之重”,怎么办?
就此,既有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不能太倚重背诵和题海战,“缺乏趣味的感受,思想的体悟,情感的浸润,可能会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也有不少家长,甚或一些学校老师在“应试路”上爬行久了,信奉甚或全力推崇日复一日背诵以及高强度题册训练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
由此试想,在“从分”、“从背”、“从智”、“从名”,以及“从孩子”、“从身心”等等,不同的选择路径与关口,要是几个人的观念不同,想法不一,那么尴尬与冲突自是难免的了。

顺提,有言道:“偏执误事” ,“兼听则明”。无论年轻人,还是一些教育者,平时意见或信息交流,重要的是先听,并尽可能留点儿时间思考一下再下结论——这样的话,不少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古往今来,教育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然而,“教学恐慌”之类问题为何还在青少年儿童中弥漫着?教育与教学观念的摇摆,或者说其不确定性,是不是需要再做一些探讨或关注?
众所周知,近年教育界这样、那样的观点比较多,有些给人众说纷纭的感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这样两种——
一种观点是: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是求知欲,是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兴趣导引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可同时,另一种观点似乎更有市场,也更受欢迎。简单一点说,人们唯“分”是从,以“考”代“教”,甚或“一窝蜂”地求“高分”,追“名校”。
一些家长或老百姓觉得分数很重要,似乎情有可原。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拥有高级职称的名师、名家也多是围着几张考卷转,确信考“高分”、 上“重点”就是最大的成就。要是“记”、“背”之类没有全力以赴,就觉得孩子们学习不认真了。

教育、培养孩子,无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教育, 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性差异相结合。
进而言之,组织实施教育活动,需以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而不少人坚持一种观点:学校教师工作好不好,应试成绩与升学率最有说服力。由此,就连几位语文科任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主见”:搞阅读理解劳而无功不可取。至于生活考察之类的就更不用提了。一些人反而觉得大量的背诵、重复训练很重要,同时一味地给孩子们灌输“只有努力考出高分,考上名校才有出息”之类所谓成功学的思想。
事实上,不仅压力超过实际承受能力,是一种透支性,让人非常难堪的行为,更是一种恐惧性做法,通常是经不起生活与历史检验的。试想,近年“尖子生”,以及教育“标兵”、业务“骨干”人物因心智、人格问题而引发的惨痛事件层见叠出,为什么?!

案例:一个小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轻生,现场目击者曾发出了一片惊呼声…无数人为之感到太可惜了!而据知情者透露,疑因假日作业太多没做完,孩子上学后被老师骂(批评)了;老师还通知了家长,放学回家与父母再次发生争吵,一时就想不开了…

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并非单纯的“读、写、背”和不停的“刷题”训练,也不是似是而非的卷面成绩。教育者不必一味盯着孩子们出即时性成绩,相比而言,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健全的心智与人格素养,更有其长远意义 。
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为避免孩子丧失学习积极性,以及短见行为的出现,家长朋友们不妨告诉孩子,人是可以多方面去发展自己的。那种过分干涉、严厉惩罚以及过分保护都是不可取的。

(六)健康成长,需要转换视角心态再出发

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之路,无论搞拔苗助长,还是溺爱娇纵、放任自流的做法,都是不值得推崇的。
家长要是只忙于事务应酬,甚或打麻将、玩游戏等而无暇顾及孩子,迟早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而频频采取惩罚性行为,包括责骂、羞辱以及变相体罚之类的等,其后果通常会使孩子将父母、老师严厉的责罚以及苛刻的要求内化后,疲于奔命地刷题,包括参加各种考试训练,其身心的严重透支,可能会得不偿失。另一种情况,大家也比较清楚,就是造成逆反心理,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不好收场。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而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高校招生政策的转轨,大致是源于学员基础不同,组织专业教育不易…
可后来,应试教育不断被加码,开门办学渐渐变成了“闭门背书”、“闷头刷题”,亿万人进而走向了被书本、分数所捆绑、挤逼的另一个极端,另一种困境。
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曾提到过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
“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有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去10万元钱…”
孩子的遗书让人悲痛万分,事情无疑不堪回首,由此更催人来反思教育领域所发生的一切!

近一时期,有一种感觉,全社会都重视教育了,应该是好现象吧!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一些体会:
孩子们的课业负担重,家长们的经济负担同样不轻,或者可以说偏重吧。如培训费、住宿费以及教辅资料费,等等。至于高校生活的种种开销就不做细说了。
事实上,粗看是大家都重视教育了,而背后是产业化的导向在推波助澜。前些年就已经有知情者透出一些值得商榷的消息:各地培训市场的崛起只是其一;一个时期里,高校频频扩招,其推崇的力量并非那些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人员,而是另一些市场经济学专家,甚至是“围绕GDP转圈”的一种结果!
诚然,曾有人提出,如果高校不扩招,绝大多数都只能在家种地。而今,“原本只能在家种地或者读技校的年轻人拜各地高校疯狂扩招所赐,几乎每一个人都获得了进大学升造的机会”。不错,人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说,史无前例,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父母家人们倾尽所有,所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就此,曾有人直言:差不多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避难所”!也许当事人用词有些偏执吧,但现实情况确实不怎么乐观,要是加上异地买房以及代际关系的急剧改变,社会生活以及劳动观念的异化,包括都市病的加剧,等等,究竟是得多还是失多,笔者数学专业出身,也曾从事过财会方面的工作,感觉有些不便推算,那些专事GDP研究的经济学家要算清楚,猜想也不怎么容易吧!
应试教育,在培养部分专业人才方面确实可谓是功不可灭。可同时,对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儿童而言,也许称得上是一种并非高效的教育之途,甚或是一种盲目的折腾!而并非真正意义上教学或教育的对策考量。严格一点或广义上来看,这种折腾,也包括无数的父母亲人,甚或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与培养人,绝非当前应试教育如此这一条路子可走(另安排专题讨论)!
多少年了,亿万生命一味地听任那些只围着“升学考试”以及“GDP ”而转的一些专家,也不是什么好办法吧!
虽然面对压力与焦躁,有专家建议,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要注意劳逸结合,舒缓焦虑情绪,避免过度的熬夜与劳累。也有家长吐露:两个孩子,我们没什么要求,只要他们尽力就好了。但更多的家长,也许从孩子就业的角度考虑,要求孩子们一忍再忍,甚或不顾身心状态,不断的给孩子加班、加码——
“我们知道,学习很苦,可有谁活得顺风顺水,如果坚持不下去了,就看看这些(几十张他人艰难生活的)照片!”
“不要总抱怨学习很累,现实中又有谁活得轻松?悲欢离合,生活百味,都有人经历…”

如果说,太多的家庭由于父母长辈的溺爱,而葬送了孩子的一生,那么被“应试教育”折腾得神魂颠倒的又有多少?
比如试想一下,一年365天,整整十五、六年,甚或二十来年,人机械式,高强度、满负荷的运作,会是怎样一种状态?

再看,如今很多人不仅体会不到劳动的乐趣,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创新改良的现实意义,有的甚或连最简单的家务劳动都不会,都不屑。
事实上,曾有人比较尖锐地反映过生活方式方面呈现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四体不勤,懒惰成性,既不能动手又不愿动脑!”
“一些人只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甚至动用不惜一切的手段...”
应该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病,正在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论身心,还是学习,不做些努力不应该;而盲目折腾,做无畏的透支,同样不可取的吧!
我们愿亿万孩子和父母们能够继续“撑下去”,可除了要求孩子“要出类拔萃”……能不能多培育一些理性的心态。
“人人读名校不太现实,孩子尽力了就好…”就此,也许会被人认为是比较消极的一种态度,但须知,压力大了都一直强忍着, 会给自己积攒太多的负面情绪。而有句话说的很明了:“压力过大,生百病!”
生活空间如此狭小,又缺少与大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的接触,怎么了得 。所以寻求改变,也许得从告别“听天由命”的心态开始。
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生活在恒河流域的印度原住民等,面对定期泛滥的河水,常常表现出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
常言道“当局者迷”,还是有些现实意义的。那么,怎样来改变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呢?
古往今来,我们总是被外在的人事所困扰,而忽视了来自大自然的力量,以及来自内在的,一种志趣的力量。
而孩子们在学习的态度上,要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话,又会出现怎样的一种局面呢?

其实,教育的基本目标与任务就是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应该说,近年教育部门这方面已经有了实际行动,但给孩子们一些独处的时间,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尽早发现自身潜在的力量,激发他们内在的那种学习与创造的能动性,以及整个良性循环系统的构建,还有待于我们尽早觉醒,并有进一步的行动。++

 

 

 

 

 

 

 

 

 

 

 

 

 

 

 

 

 

 

 

 

 

 

 

 

 

 

 

 

 

 

 

 

 

 

 

 

 

 

 

 

 

 

 

 

 

 

 

 

 

 

 

 

 

 

 

 

 

 

 

 

 

 

 

 

 

 

 

 

 

 

 

 

 

七)冲破“围城,追寻思维与科学之光

就青少年儿童的学业与生活,教育部门曾发声有过这样的表述:
优秀的父母或老师不在于学历的高低,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有否那种真切关爱孩子的责任意识。
就此,笔者觉得可能还需补充上一条,即:相对丰富的生活阅历,或者说比较成熟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而言,至少思维方式是可取的,有点儿逻辑方面的修养。
例如,要想砸碎那些长期制约(压制、影响)身心健康的锁链,进而改变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放飞其自然、纯真的人性,就需要冲破“背多分”魔圈,以及“天天刷题”围城之困,从大自然与社会现实生活,以及思维与逻辑科学中找寻生活智慧和生命的力量。
奋斗的青春通常值得肯定,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得以人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前面已经提到,近些年“孩子的问题”与“问题的孩子”似乎特别多见,而此,无论家长,还是教育与社会工作者,都需要关注其基本成因,并就“问题链”与教育优化事宜深入细致或力所能及地展开一些工作。

如今,“饥寒”年代总体上在渐渐远去,那么为何孩子们身心俱疲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甚或两三代人都陷于困乏之境地?“问题链”的源头在哪里?
当前,一些地方所暴露的问题还有日渐增多之势,例如就业与生存问题,近日(2023年5月)“安徽母女3人手绑一起入河身亡”,就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个案例。凡事总有前因后果的,是不是?直接原因要寻找和问责,一些貌似间接又属于本源性的因素,也该做些必要的关注、分析吧。

简单举一下例,生活中,无论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选择,还是教育评价体系与生活支持系统的建立,多少是需要讲些规矩,讲点逻辑或科学性的吧。
可事实上,不少问题与关系变得空前复杂的背后,是一些人的思维与逻辑依旧处于混沌状态。由此,即使世人想要放慢一些疲倦的脚步,或者说思虑之后想选择“不焦虑、不焦躁的生活”都非常的不易。
 “用平常心来做事过日子相信会更好!”可时下,千千万万平常之人已经很难有平常之心了。
2019年1月,有位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信息:某大学一位硕士研究生,“365日无休,常年被导师**,不幸... ”

其实,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而正常的思维,又离不开必要的视野——知识与生活阅历。可人要是长时间坐在教室里读、写、背,专注在几本课本与题册之中,试想一下,其知识面与生活视野能有多广?而此,一些教育工作者,甚或包括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名家们也不例外。例如,有教育专家提过一句“名言”:青少年儿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家长教育的问题……听起来似乎有点儿意思,或者说有这么一回事的。可与此同时,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比如,“归根结底”的本意是什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多数父母(或家人)既要为生计问题而出外奔走,又得关照孩子的衣食住行,并按相关法律或规章缴纳学费或补课费、生活费、税费等等,实际所能承担的责任究竟能有多大?!
虽然,如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作息习惯的培养,一些兴趣的引导,身体状况以及青春期早恋问题,做父母者应该予以必要的关注,并保持冷静的头脑,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学业、环境与情感安康类问题。要不然,是很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的。但在一定的生活背景条件下,不少问题的出现是有其普遍性的,甚至可以说有其较大的必然性,我们能认为仅仅,或者说主要是家长一方的责任,学校与社会的责任可以轻易进行排除吗?
又如,一提到课业负担问题,也曾有人建议把社会上有关义务教育的补习全部给取缔了。

社会补习之风以及培训班的出现,挤占日常作息时间,加重学生身心负担的问题确实存在。可教育提倡因材施教,要是学校方面推行千篇一律、快马加鞭式的教学模式,那么被“绑”着陪读、应试的一部分孩子怎么办?查漏补缺,给孩子们托一把或扶一下,似乎也不是不可以的吧?凡事搞简单的一刀切的背后,同样显露的是一些人视野或见识的局限性,在逻辑思维方面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当然,要是进一步做深入的分析,视野与思维之类的问题,不仅仅是几个人所固有的症结了。

孩子们的成长之旅,本来有着多种途径,多种可能,为什么会变成亿万人都得一起“下题海”、“挤独木桥”呢?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面临重重压力,甚或把一些孩子给逼进死胡同的?只是家长们的问题吗?或者是学校老师的问题吗?
现今,大民主时代已经来临,对一些世事,人们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例如,对于应试教育问题,一些人就有着不同的看法,甚或曾有人在直言教育与生活困境时用上了“挤压”、“加害”之类的词语。虽然有些言重了,但要是站在一定的高度,这样的看法也许或多或少还是可以理解的吧。

如长期关注民生问题的学者温铁军先生等,曾对一些地方官员的视野与思维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不少地方打出的口号都是“招商引资”、“打造亲商环境!”那么,亲商什么意思?请问是否也亲环境?亲资源?亲民生?亲孩子?亲社会?需知,其中的内在关系不少时候是对立的,由此,有谁敢说对得起子孙后代?!

在此顺举一则案例:韩国年轻的演艺明星张娜*,已经自曝先后被财阀,一些道貌岸然者“潜规则多达300余次”。而且更严重问题的是,频繁的堕胎,身心方面的伤痛无法用几个词语进行描述了!(据2023. 5.16东方资讯)
韩国一些年轻人究竟经历了什么?现今一些圈子,包括一些阶层为什么这么乱?这个社会还有没有下限……
还是回归我们的正题吧,年轻人的学业难、就业难,以及住房难之类的问题,虽然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可为什么长期难以真正、有效的进行破解?或者换种说法吧,今后该怎样来进行切实、有效的破解?而所有这些,可以说无一不与有关方面潜在的思维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诚然,一段时间以来,在父母或教师朋友们的心中,可能存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不加班加点,难道让孩子以后上普通院校,“像‘牛马’一样的工作、生活”,这不是更让人窝心吗?应该说,关心这个问题的人是非常多的,而且问题的牵涉面也非常的广,由此感到担忧是不难理解的。要是稍稍展开一点来说,这事儿就涉及到系统论、方法论与社会运筹,以及生命伦理与社会管理科学,等等。
明确一点说,千千万万父母们所担忧的事情,以及生活中形形色色问题的层见叠出,其症结就在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背”轻“思”,高等教育重“工”轻“文”,社会层面重“商资”轻“社科”,以至一些学者忍不住直言:一个时期里,文艺界、教育界、思想理论界的价值与理论体系的混乱是有目共睹的。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混乱,甚或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就是其中一例/顺提,相对而言东方大国的价值体系显示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思维与逻辑科学,或者说阅读与思考, 是人一辈子,也是全社会都可以受益的事情。严格一点而言,人的思维应该由点及面,由面及体,而不能只关注一点而无视全局。这里应该指出,生活与决策,社会与管理,以及公平与正义…都与思维科学密切相关。思维科学涉及面非常的广泛,可以说其中蕴涵着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如认识论、系统论、逻辑学、情报学、伦理学、运筹学,以及语言学、人工智能,等等。通俗一点而言,对于任何事物(目标或问题等),我们都需要考虑相关的统筹与协调事宜——不仅要关注其本身,通常还要考察其社会性与历史性,以及一些潜在事物或问题的关联性,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全局性与平衡性,等等。

(八)社会担当:“良心工程”任重道远

近来,减负行动在推进,教育工作也在深化之中,但孩子们身心疲惫与问题频存的现状,依然是无法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面对孩子们的学业(生活或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问题,父母朋友们应该怎么做?兴趣导引与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前面已经提了。有一种说法,“惯子如杀子”,给孩子立一些规矩是不可或缺的。比较可取的办法是,让孩子一起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尽最大努力于无声之中培育孩子的生活观念,滋养孩子的健康人生。与此同时,相关现象的一些环境因素及其对策性分析也是需要的。有一些家长反映,孩子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虽然与课业考试压力、生活焦虑有关,但自己好像天生不会直面孩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的有限。学校老师方面,“校园安全”的主题班会以及常规性管理在加强,用引导代替指责,积极、主动培养学习习惯的经验也在推广,而平时重点关注或着眼培养“尖子生”的问题,诚然与社会上普遍“欢迎名校生”的现象一样,还有许多客观性因素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做伦理层面的探讨。

常言道:“位卑不敢忘忧国!”应该指出,只有平时正视问题,重视忧患,才能有希望真切的化解问题,排除多种忧患。
“几十年来,创造了空前的群体性迁徙,同时也牺牲了无数家庭的团圆与亲情关系!”其实,所谓好日子,除了丰衣足食,至少还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不必太累,不要太透支,太过尴尬… 而要摆脱恶性循环,回归正常生活,侥幸心理,价值倒错,轻视预测预警,理性思考能力不足的问题,无疑都是不容回避的。 可以说,牢固树立"孩子们的安康无小事"意识, 努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相对平缓,或者说生活安定、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是有关方面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责任,

诚然,要想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改变业已存在的不良现状或不良生活方式,仅凭个体的力量,或者仅靠父母和老师的行动是不够的。例如如何进行一系列行为的可行性考量,有关问题与危机的对策性分析,减少人类的不安全行为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隆低个体的不适应性与对抗性,等等。

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能从何处获取支持力量…事实上,要想化解青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包括各种支持系统以及救助体制的建立,就业政策和服务分配的优化,以便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在工作就业和家庭情感之间取得动态平衡,可以说,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 就此顺提,一些地方正在计划分批开发"妈妈岗"、“爸爸岗”,实行弹性的工作方式,以方便年轻人兼顾工作与家庭育儿生活,此举应该肯定,也值得推广。

1冲破迷雾,切实提升生命安康素养水平

“冷漠、孤独,甚或粗暴、说谎、出走…孩子怎么了?你们说他们怎么了?”
 面对家长朋友的这个疑问,其实同时还有着另一种声音:
“孩子的眼睛里,没有多少光彩或光感可言,许多家长已经看到了,只是我们无力去改变现状…”

在此可以说,我们每一位成年人都应该思考这个现实性的问题:那些冷寂、迷茫的孩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部分人觉得,那些自暴自弃的孩子,平时缺乏挫折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孩子,不是让他们来到这世间就完事,成长路上的关心、教育与帮助,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说,父母对孩子们大都有着无言的爱。如有人为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不惜花上七、八年时间奔忙着打造“爱心专列”,等等。教师这一职业呢,无疑也是崇高的,人们通常比喻他们“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我们呢,也愿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和老师的用心培育下,拥有自己美好的人生,美好的未来!

通常而言,教育须以孩子们的安康与全面发展为根本,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但毋庸讳言,确实有一部分人对于孩子们缺乏必要的爱心,教育方式方法也欠妥当,再加上应试模式盛行,以及外部环境的一些问题,浑浑噩噩,厌学甚至厌世行为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孩子们的年龄都比较小,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至于那些背景比较特殊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内心的安全感渐渐变得脆弱。因为常常是问题无法排解,甚至有苦无处诉说。如课文或单词背不下来,试卷题目做不了,还有同学之间的争执,因小事而起的责骂,路上遭遇的恐怖…这样、那样的烦心事儿慢慢地沉积在心里,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世界就难有多少光彩可言了。 据《儿童自*报告》等一些资料显示: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处境难以让人乐观,世间仅每年处于绝望状态的青少年儿童就达到甚或超过了六位数。须知,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千万甚或更多亲人、亲友绵绵不绝的伤痛!

2022年,湖南一个孩子出事了,家长闻迅后当场跪地痛哭…可以说,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们兴趣的培育,是不能忽视的。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压着一大堆的课业,甚至要求与人展开竞争,欢乐的时间不多,真正用来思考人生,关顾生活的时间也不多。
顺提,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父母双双离世后依然坚持不懈,积极努力。而有的孩子长时间晕乎乎的,被父母说了几句, 就想不开…
其实,这些孩子的人生观与生活背景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的。如有的长辈以及生活背景在于无声处滋养着孩子们的人生,而同时也有人忙忙碌碌的,或由于种种原因,见物不见人,自己也缺少一种“方向感”。

须知,人是有其精神需求的,而人心灵的发育与精神的成长,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的启蒙,和一些优秀读物的滋养。而这之中,自然多少是有一些传承性在起着作用。
就此而言,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成人世界,知识视野,阅读与思考的习惯,精神与人格的修养,以及社会文明风尚,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一段时间里,为什么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明显有点多,一部分人为什么常常如坐云雾,找不到方向感?无数的家庭进而变得随波逐流,风雨飘摇?
事实上,世间有不少思想及其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积累并逐步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然而,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科学思想时常被商资和应试大潮所湮灭,认识人生与社会的常识也常常被人轻视甚或给忽视了……对于孩子,如前面提到的,几门学科的考试成绩被用作评价其人生的唯一标尺,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身心或者说思想与情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确实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了!

诚然,孩子的学业与安健问题无疑会牵动千千万万家长们的心。当前,不少中小学校正在着力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城市与国家层面的生命健康素养提升计划也已经在一些地方启动。然而,受梦境或从众心理的驱使,不少人往往直到事情无法挽回了,才开始深深地自责,责怪自己太过要求孩子“出类拔萃”,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儿发现孩子始终处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志趣和前行的方向 。

一些孩子不爱学,同龄人的学习态度为何不同呢?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不难发现,孩子们学习态度的好与差,以及一部分人出现厌学问题的背后,虽然有其家庭文化氛围和先天性的一些因素,但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劣是分不开的。很多人可能不怎么清楚问题与悲剧的的机制原因,教育工作,重要的是在于启智、导学和增慧。而一段时间里,我们忽视了引导孩子对知识魅力、学习的生命力的感悟。事实上,流行多年的“压着或灌着教”,“逼着读、写、背”的那一套,可以说没有多少孩子真正能够适应的——尽管在特定的考试中常常显示出某些优势,也出过一些“状元”,一批人才之类的,要是试卷改换一下,例如重思考、开放式的,试想还有多少优势可言?而一旦孩子对灌输式、填压式教学形成了为难、抵触情绪,其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反之,要是适当减轻一点“读、写、背”之类的压力,改从问题情景入手,兴趣与习惯培养着力,自觉性、主动性强了,教学的良性循环才真正有了希望!

启智、增慧,让孩子们永葆对知识,对未知世界的热情,这是教育的一种神圣使命。但在见“分”不见“人”,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孩子们的身心是极易陷入沼泽,困乏不堪的。而"毒教材"以及"毒教授"的层见叠出,“弱智症”问题更是让人有些无语。在此就简单举个例子,有位在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应酬,与孩子缺少必要的互动交流。后来呢,问题渐渐变得严重了——为帮孩子偿还赌债,竟然侵占公司大量资金,直到企业账户不足三位数!被害人事发后坦言:没有当场被气死就不错了…

对于孩子,成人世界在他们面前铺展的是一条快马加鞭、被动前行的道路。不少年轻的父母,以及一些教育工作者并不清楚问题的严重性。有的甚至崩出一句不经思考的胡话:“死都不怕,还怕做作业?”或者把所谓的“问题生”直接开除出校园…
事实上,安康与人性、人理,至少与成才问题同样重要吧,即使在社会就业保障机制尚未完备的背景下。古今中外,“顶尖式人物”总是极少数,人的成就的大小,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天赋与机遇性因素。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起一种平凡而不甘平庸,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帮助孩子们树立起一种自信,稳中求进、量力而行,争取身心与学业每天都有所进益,有所收获,不比那些不着天际的“画大饼”差吧。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父母或老师,平时需要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并探求生命的意义。人的成长,其实是有着多重途径的,如初期可以多方面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而后渐渐明确并选择出一个适合自己,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方向。这里易知,当孩子们有了积极的兴趣爱好,并在为志趣,为目标一步步努力时,健康成长与长大成才基本是可期的。

有句俗话:天道不可违逆。我们办事、做决策,要善于从身心安康和社会大局出发,分析问题,思考对策,对于青少年儿童,应该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可以说,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促进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一大关键。而前期的教育体系是以“考”为中心展开的,“背诵”和“重复训练”成了一大法宝,弃道求术,轻重不分,教育与生活的“迷思症”普遍存在即使已经暗流汹涌, 很多人却还长时间沉浸在梦境之中,以至有位编辑朋友忍不住吐露道:一个时期里教育和培养出来的一批人,包括高知、教授,多数都呈现出不同的弱智症!不少人直到孩子出问题了,似乎才感受到校园内外还有着千千万万煎熬、挣扎中的孩子。如果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福岛核电站事故及其污水的排放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
教学与教育,不仅需要一些难度与广度,也需要教育与管理人员思想认知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不能走偏,教育理念,或者说成长观、教育观不能出现太大的偏误。现今一些材料显示,近年社会数字经济规模业已高达百万亿之巨,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在一些人的眼里依然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健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就此提出,家长们需要培训,甚或直言:“先让某些父母学学怎么当好一个父母吧!”。那么社会与教育工作呢,怎样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让教育真正回归常理,回归生活,这可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无疑是需要我们一起接续努力的!

(时间关系,文字组织未免有些仓促,仅供有关方面参考; 事情牵涉面广,文章展开容量有点大,难免… +时代sc ; 社会sl ; zdbz /待)

“心”生活 新文化 -生活大视野 网 2023.5

/顺提, 篇幅关系,对于应试教育问题的进一步剖析,拟另行安排(也可参见笔者早年习作《青少年教育问题反思》等著述)

媒体短讯:

战疫中的90后00后:“以吾辈青春 守护锦绣中华 2020cctv

中小学生每天作业3小时 是日4倍韩6倍-1512新京报;“双减”政策全面推行

爸爸以棍棒式教育为傲 20年打出三个北大孩子。2011 10 新快报 新商报

乐山44岁母亲用红围巾拴住7岁儿子跳跳入了冰冷的江水中溺亡/家矛1402

陕西2名留守初中生先后跳楼1402 人大代表:建自闭症特殊学校 三位年轻人却暖了一座城1909

3名18、19岁的中国留美学生夺命飙车 被捕后哭求记者“叔叔请救救我!”(据美国《侨报》)

理科状元的无聊流浪与老父的无奈寻子:曾作为当地理科状元顺利考入…后沉迷网络(成都商报)

各地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多种寒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2022 2中青在线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发布 - 2022 4 新华社 半月谈

好评中国| 看,他们这样诠释最美青春的样子! 23-05-05 国际在线

 

“热点”与“冰点”- 问题与探讨:愈演愈烈的人口危机 生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社会生活考量…

人口危机与婚育困境之多维度解读(婚育与生命伦理问题探讨一 ——2023 3生活大视野网)

“天真"与 "天伦": 无形的"压力": “早不保夕"之焦虑 “加班”风潮 被"孤分"的时间 渐变与突变 挑战与考量 对策与建议 》》》》



生活方式网 //www.ks006.org(原浙备www.yuyu2166.org)网站地图联系方式 中国 浙江 Zhejiang China

( 文教社科生活类独立网站,书稿等内容版权属“心”生活-新文化所有,未经授权请勿它用 )